武汉通航产业发展的现状条件

(一)空域条件:市域西南空域资源相对较好,飞行申请流程复杂
武汉全域位于中部战区飞行管制分区,区内军、民航飞行单位较多,空域结构复杂,可用于通用航空飞行的空域资源非常稀缺,市域西南方向空域条件相对较好。目前武汉低空空域申报采用“一事一议”的论证申请程序,即:由通航机场或通航运营企业作为“使用对象”提出申请,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设计机构开展空域论证;市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邀请军方、民航、地方政府、使用对象等相关单位共同召开“军民协调会”,通过会议形式明确空域使用的可行性;会议通过后,由“使用对象”与军民航单位签订军民航管制协议,完善具体实施方法和管制协同事宜,划定临时飞行空域。2020年10月,汉南通用机场低空空域论证研究获得“军民协调会”同意,划定了以航空运动和飞行器试飞为主要用途的临时飞行空域。
可用空域短缺、计划审批困难等问题已成为制约通用航空高速发展的瓶颈,如何发挥政府在低空空域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根据市场需求赋予民航和地方政府更多空域管理职能,是下一步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基础设施:基础建设具备一定规模,运营服务设施亟待形成
依据《武汉市通用航空发展规划(2017-2030年)》,武汉规划建设2个综合性、5个专业性通用机场,56个直升机起降点。目前汉南通用机场和滠口警用直升机起降场已建成运营,蔡甸通用机场获湖北省发改委、湖北民航局和军方批复,暂未启动建设。其中,汉南通用机场为A1级通航机场,建设标准高,配套设施完备,可起降波音737,并为各类飞机提供停场、检修、加油、清洁等服务。武汉市现有直升机起降点17处,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的江北地区,蔡甸、东西湖、东湖高新区有零星分布,以服务医疗救护、应急救援功能为主。除武汉外,湖北省域范围现有荆门漳河、仙桃长埫口、随州厉山等3个通用机场,黄冈麻城、十堰竹山、宜昌枝江等通用机场也在加快推进。上述通用机场加之襄阳刘集、宜昌三峡、恩施许家坪、十堰武当山、荆州沙市、神农架红坪等6个支线机场,基本实现了省域主要地市州航空服务的覆盖。从基础设施上看,武汉已具备医疗救护、应急救援、低空游览等通航飞行服务的初步条件,湖北省也已具备通航起降网络保障,但由于缺少常态化的运营服务设施,无法为通航“飞起来”提供有效支撑。
(三)运营服务:具有非经营性运营基础,经营性服务市场尚未打开
武汉市自2017年以来举办两届世界飞行者大会(World Fly-in Expo,简称WFE),通航运营业务正在起步,后官湖湿地公园、东湖风景区、常家山国际运动公园等已开通空中游览、低空运动等通航文旅服务项目。湖北省内通航运营在飞行培训、农林作业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据民航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全省有通航运营企业15家,其中湖北蔚蓝国际航空学校的航空器数量和飞行时长均位于全国前十,其余通航企业集中在农林领域,以农林喷洒为主要作业种类。“荆门—武汉”作为湖北省首条短途运输航线,由于定位缺乏差异性,发展空间受到公路挤压,尚未形成长期的稳定客源。在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管辖的6个省份中,湖北通航运营企业的占比仅为12.5%。由于运营企业数量少,与旅游、商务等业态融合不够,造成业务规模小、运力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也不利于形成大众化通航消费市场。
(四)制造产业:无人机、航空维修基础较好,制造业门类有待完善
武汉现有各类通航/航空制造企业近20家,其中凌云集团从事航空装备修理,易瓦特公司从事无人机研发制造,卓尔航空从事固定翼通用飞机整机制造,中航通飞从事特种飞行器设计研究,航达科技从事航空机载设备研制与维修,上述企业综合实力在全国均位居行业前列。在省域范围内,从事航空工业研发、制造和维修的企事业单位接近40家,涵盖特种飞行器、通用飞机、无人机、航空仪表、飞机座椅、复合材料、飞机维修等领域,主要分布在武汉、襄阳、宜昌、荆门等地。总体来看,湖北省在特种飞行器、航空救生装备产品研发制造和航空维修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产业特色,依据《湖北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未来将建立以武汉为核心,以襄阳、宜昌、荆门等地为辅助的航空器及零部件研发制造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通航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