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逐鹿低空经济“第一城”
进入8月,深圳、上海等地密集出台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低空经济“第一城”之争悬念再起。面对顶层设计亟须完善、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尚未成熟等诸多瓶颈和挑战,各地低空经济的商业化、安全化、规范化依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王彩娜
政策利好鼓点密集,万亿级低空经济赛道竞争日趋激烈,低空经济“第一城”之争悬念再起。
率先发力的深圳市,正朝着低空经济“第一城”全速竞飞。8月2日,深圳市召开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了《深圳市低空起降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5)》等一批新的政策措施和试点成果,力争到2025年全市120米以下适飞空域开放面积占比突破75%,低空商业航线总数突破1000条,到2025年底前具备支撑1000架商业运营的低空航空器同时在空、每日1万飞行架次的服务保障能力。
积极抢抓先机的苏州市,进入8月份也是动作不断。8月8日,作为苏州市低空经济先导区的关键组成部分,苏州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筹)在吴江区揭牌成立。8月12日,苏州市交通运输局就《苏州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加快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步入法治化阶段。
立足民用航空产业基础优势,上海市继续“大手笔”押注低空经济。8月16日印发的《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围绕领军企业培育、关键配套供给、软硬设施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23项具体任务,预计到2027年,上海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在全球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建成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
在技术、市场、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全国各地纷纷加码布局低空经济赛道,密集发布一系列扶持政策与规划蓝图,希冀将低空经济培育成为地方经济增长新的重要引擎。仅今年8月份以来,已有河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等省份和深圳、苏州、佛山等城市推出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政策。
综合政策环境、产业环境、生态环境、企业竞争力等因素来看,深圳市在当前低空经济“第一城”争夺中暂时领先。深圳市将低空经济列为“20+8”产业集群中的战略重点类产业集群,举全市之力集聚资源以超常规力度支持培育,如颁布了全国首部低空经济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发布了《深圳市培育发展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4—2025年)》,出台了《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构建了“条例+行动计划+若干措施”的低空政策体系。数据显示,目前深圳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50%,已集聚17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
北京市、上海市或可与深圳市一争高下。北京市拥有发展低空经济产业的良好基础,仅丰台区就拥有115家低空经济核心重点企业和200余家相关联企业,在飞行器研制和生产、通导遥装备和技术、信号控制与安全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技术积累,研究制定的《促进丰台区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4—2026年)》《丰台区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将于近日出台。上海亦是优势明显。目前,上海市头部企业较为集聚,eVTOL创新企业占全国比例约50%。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先行先试,金山华东无人机基地是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海岛场景)。
成都、西安、沈阳等航天工业重镇也在加速布局低空经济赛道。如成都聚焦建设西部低空经济中心,加大在研发制造、低空空域、场景创新、融合发展等环节中的探索,全力推动低空经济从“飞起来”到“忙起来”,其中低空制造产业规模力争今年突破65亿元,带动低空经济全产业规模达到260亿元。
低空经济“第一城”花落谁家?定论尚需时日。热闹的低空经济如何飞得更稳更远?面对缺少高层次的统筹协调领导机制及高效便捷的管理服务机制、飞行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应用场景不够丰富、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挑战,各地要在优化政策保障、强化配套措施、丰富应用场景等方面进一步发力,低空经济的商业化、安全化、规范化依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